3月14日,銀保監會發布批復,同意中國人壽、珠江人壽、百年人壽、平安財險等4家保險機構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發行規模分別不超過350億元、35億元、20億元、100億元。
自2018年以來,保險業新一輪轉型持續推進,特別是部分人身險公司,在中短存續期業務轉型的過程中,積累了較大的償付能力壓力。在這種背景下,行業整體的發債規模明顯擴大。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8年中,多家保險機構合計發行10單資本補充債券,發行總額合計達到605億元,無論是發行單數還是發行總額,都較過去兩年明顯增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認為,保險機構若要補充實際資本,可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從股東處獲得增資,以及發行債務性工具兩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與資本補充債迎來發行小高潮不同,2018年獲批增資的保險機構數量與增資金額均較2016年同期有明顯收縮。
保險機構發債熱情走高
根據銀保監會的批復,中國人壽、珠江人壽、百年人壽、平安財險此次獲準發行的均為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發行規模分別不超過350億元、35億元、20億元、100億元。
從過往案例來看,保險機構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募集資金普遍用于補充實際資本、提高償付能力。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四季度,珠江人壽與百年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逼近監管紅線,分別為104.00%、100.65%。
實際上,聯合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曾經刊發報告指出,2018年以來,行業新一輪改革轉型推進,特別是人身險公司在2016年以來的中短期業務限制等轉型過程中,積累了較大的償付能力壓力,保險機構第三波發債潮趨勢顯現。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過去的2018年中,平安財險、農銀人壽、太平財險、人保壽險、中財再保險、英大泰和財險、幸福人壽等多家保險機構共發行了10單資本補充債券,發行總額合計達到605億元。而2017年全年,僅人保健康發行過35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全部用于補充資本。
更早的2016年,盡管也有8單資本補充債券成功發行,但發行總額則只有445億元。相比之下,無論是發行單數還是發行總額,2018年都呈現明顯增加的態勢。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教授朱銘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很多情況下,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產品采用躉交形式一次性收取保費。這類產品期限很短,普遍在5年以下,而根據其產品設計,一旦到期,投保人就可以按照預期利率,連本帶息將錢取回。
“這就涉及一個問題,一旦有產品到期,只有新業務、新保費及時補充進來,才能達到經營上的平衡。”朱銘來表示,強調“保險姓保”后,對于這一類內含價值低且幾乎不具備保障屬性的產品,監管層面進行了嚴格限制。因此,在中短存續期產品陸續到期之際,很多保險機構缺少新業務的跟進,現金流受到很大影響,償付能力風險也隨之暴露出來。
增資數量及金額均現下降
為避免可能出現的償付能力危機,保險機構需要及時補充資本。
朱俊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若要補充實際資本,保險機構可采取的方式主要包括從股東處獲得增資以及發行債務性工具。而債務性工具中,資本補充債券是近幾年才納入的,之前更多的則是次級債。
“與次級債相比,資本補充債由于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和交易,所以流動性會強很多。與此同時,資本補充債的投資者容量更大,所以保險機構所籌措的資金來源也更廣泛。因此,在這種資本補充工具被納入之后,保險機構對其更為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與資本補充債發行迎來小高潮不同,2018年成功獲批增資的保險機構數量與增資金額有所收縮。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年,共有21家保險機構的增資申請獲銀保監會批復,增資金額累計達到388.63億元,較2017年略有增加。而與2016年46家保險機構增資763.25億元相比,成功增資的保險機構數量以及增資金額則明顯減少。
在朱俊生看來,其中的原因或與新的股權管理辦法實施有關。“2018年,部分保險機構的增資申請之所以未獲批準,是因為其股東的資格受到一定質疑。此外,很多公司的增資方案涉及股東變更,與新版股權管理辦法對股東持股比例的要求有所沖突,情況比較復雜。”
另外,某合資壽險公司財務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用股東注資形式,股東在投資后,保險機構如果不分配股利,可能造成股東的經濟損失,因此股東相對謹慎。這種情況下,保險機構可能就更青睞通過發行債務性工具來補充實際資本。
需要注意的是,也并非所有的保險機構都有機會發行債務性工具。2015年出臺的《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有關事宜》明確規定,保險公司申請公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應當符合“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連續經營超過3年”、“上年末和最近一季度凈資產不低于1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最近3年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等條件。
朱俊生坦言,對于部分中小公司來說,可能暫時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如果股東的意愿和能力都足夠,這些主體還是可以選擇增資的方式來補充實際資本。
■本報記者 王思文今年上半年,券商加速布局債券融資,已有49家券商通過債券融資活動為自身補血,發行總額達4236 8億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發更多
2019-07-02 14:57:19■本報記者 王思文11月20日,上海清算所網站披露顯示,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度第十一期短期融資券(以下稱短融券)已于2019年11月19日更多
2019-11-21 15:43:26據最新消息顯示,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已于6月30日晚間正式公布了可轉債中簽結果,中簽號碼共有5,116,357個,每個中簽號碼只能認購10張本更多
2020-07-02 14:39:40在金融業對外開放以及證券業馬太效應的發展背景下,券商需要快速提升資本實力與競爭力,融資意愿更加迫切。12月10日,財通證券發行38億元的更多
2020-12-11 09:54:542021年首月,券商補血熱情高漲。其中,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申萬宏源獲準公開發行超百億元大面額公司債,國海證券、東興證券拋出定增方案,更多
2021-02-03 11:38:23起步于廣東汕頭、壯大于北京的國瑞置業盈利能力逐步走弱。近日,國瑞置業(02329 HK)發布2020年度業績公告顯示,期內實現營業收入約57 69億更多
2021-04-20 09:02:19標普認為,行業調控政策全面轉向的可能性非常低。更多
2021-10-16 01:50:57民營房企能否重新打開融資通道還有待觀察。更多
2021-11-11 19:33:56“恒大集團風險事件對資本市場穩定運行的外溢影響可控”更多
2021-12-04 06:06:59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上市公司發布環境責任信息相關報告的僅占25 69%更多
2021-12-22 1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