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訊 > 科技 >
克隆猴等入圍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來源: 2019-02-28 14:40:50

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于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中中”“華華”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根據得票數排名,“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基于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郁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機制、研制出用于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

如果說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是該領域從無到有的突破,將為非人靈長類基因編輯操作提供更為便利和精準的技術手段,那么,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的研究則表明,天然復雜生命體系能通過人工干預變簡約,甚至可以人工創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成功舉辦14屆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研究成果的原創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評選活動堅持鼓勵創新,弘揚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勇闖‘無人區’的科研精神。”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劉敏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同時,傳播科學知識、厚植科學精神,讓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從而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加快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那么,近年來的入選成果呈現怎樣的特點或趨勢?“大科學裝置建設成效顯著。‘墨子號’‘悟空號’和FAST望遠鏡等大科學裝置相繼建成和投入使用,不斷取得重要成果。”劉敏說,比如基于“悟空號”暗物質探測衛星,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該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此外,先進的科學實驗技術和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前沿探索的利器,助推我國科學家在一些科學前沿領域持續取得突破。

在劉敏看來,圍繞特色科學資源,我國已在一些特色科學領域具有引領優勢,如鳥類及其飛行的起源、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人類起源、青藏高原演化等。2018年,我國科學家“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的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疾病防治成為生命科學研究關注的焦點,也是近年來入選成果凸顯的亮點之一。比如,2018年,我國科學家揭示了抑郁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機制,不僅闡明了抑郁發生的神經基礎,而且識別出抗抑郁的藥物作用靶點,為最終戰勝抑郁癥奠定基礎;研制出用于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代表了未來人類精準藥物設計的全新模式,為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策略。(記者 劉 垠)

關鍵詞: 克隆猴 中國科學
相關文章

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

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2月27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構架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異構芯片、更多

2020-03-02 16: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