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豬肉、水果、大蒜等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總在提醒人們關注農業。在支撐農業發展的高等農林教育領域,“新農科”的概念也逐漸熱了起來。
2017年下半年,農林教育專家開始關注新農科概念,新農科與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一道進入人們的視野。今年6月,《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發布,標志著我國新農科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我國高等農林教育目前面臨怎樣的現狀?傳統農林學科是否出現問題?為什么要建設新農科?建設新農科,該如何牽住“牛鼻子”?
對傳統農林學科的“提檔升級”
1995年,美國作家萊布斯·布朗寫書發問“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曾引發一時轟動。現在看來,答案顯而易見。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5億噸。我國糧食產量不僅穩步提升,還實現了許多農林領域的技術突破。基本解決糧食供應問題,正是依靠傳統農林學科的發展與進步。
從1980年到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增長了90%,但是化肥消費量增長了180%,過剩氮肥的排放量增加了240%。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付出了更高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糧食安全”。
“現代農業對環境和生產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們少投入、多產出、高質量。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單位面積生產效率放緩,傳統農林學科將難以支撐未來農業發展。”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嚴建兵坦言。
“要實現綠色高效發展,必須依靠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等交叉知識作為支撐”。嚴建兵認為,“在此背景下,新農科的出現將適應社會新需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高等學校專業設置中將設立新的農科專業或改造原有的農科專業,推進農科與理工文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主動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變,新農科被視為對傳統農林學科的“提檔升級”。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林萬龍多次參與新農科建設研討。他認為,新農科的突出特點是關注農業產業鏈,而不是生產技術的某一環節,強調一二三產業融合及農科與工科、文科、理科、信息科學的相互融合問題。目的是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轉型。
傳統農林學科條塊分割,專業口徑較小
近幾年,小龍蝦在餐飲行業風生水起,其價格一直持續走高,在有著“稻蝦共作”傳統的湖北省,小龍蝦養殖成“井噴式”席卷水田和池塘。
“種什么品種的水稻更適宜小龍蝦生長,怎么養殖小龍蝦會讓水稻品質更優?以前,農學的研究者要么專門研究水產,要么專門研究水稻種植,這樣涉及多個領域甚至跨界知識的市場需求,誰來研究?”嚴建兵道出了疑問。
2018年3月,華中農業大學成立“雙水雙綠”研究院,將水稻、水產;綠色稻米、綠色小龍蝦作為研究對象。該學院師生一同到基地現場研究小龍蝦生物學習性,進行科學選址和田間改造,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水質情況來定制專門的小龍蝦養殖方案。
田地里和市場中的需求,卻反映出目前農林教育發展現狀中的深層次問題——學科條塊分割,專業口徑較小。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新業態不斷產生,傳統農林教育不能與之適應,發展動力明顯不足。
此前農林教育以培養符合行業、產業部門需求的農林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圍繞產業和科學對農業生產的細分進行專業設置,農林學科被劃分為種植、植保、土壤化肥、園藝等細分專業。“這是計劃經濟模式下,根據我國的產業分工和學科體系形成的專業。與目前市場需求難以對應,和農業生產方式存在脫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陳玉林分析,“當前,農業產業的融合和信息化在大學中遠沒有產業界變化得快,農林高校出現對行業的引領作用弱化的現象,很難發揮推動行業科技進步的作用。”
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始于19世紀末,經全國院系調整后,基本形成各個省區至少有一所農業學院的分布格局。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獨立設置的本科農業(農林)高校38所,教育部直屬高校6所,地方農業高校共計32所。
從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著手“改造”
幾乎在任何熱門專業歷年排名中,農林專業都難見蹤影。農林專業有什么未來?農學專業為什么是冷門?學農究竟有多“坑”?部分大學生“吐槽”農林專業,在網絡上偶爾出現。
當前,農林類專業畢業生社會需求量不大,畢業生難以找到與其專業契合相匹配的工作,導致相關專業學生的獲得感較低,同時,家長與社會對農林高校的認可度也相對較差。
嚴建兵分析,農林專業確實難吸引優秀學生,“優勢學科”難以轉化為“優勢招生專業”,“農林學科是基礎學科,在與新興產業競爭中,農業行業盈利能力相對較差,對優秀學生不具有強有力的吸引力。”
新農科建設正試圖扭轉這個現象。
“必須承認,農林教育有深層次的問題和困境。還想著以不變應萬變,就是自掘墳墓。”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表示,要讓農林專業成為顯學、熱學,讓人爭先恐后地想學。
從新農科建設初現端倪到正式啟動的兩年間,許多農林高校開始著手“改造”傳統農林專業。林萬龍認為,新農科建設首先要在農林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進行創新、拓展和融合。
中國農業大學對各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中期修訂,新課程體系將充分融入新農科理念。南京農業大學人工智能(農業領域)專業獲批建設。此外,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多家非農領域的“雙一流”高校紛紛成立農學院或農業研究院。
陳玉林表示,要在涉農專業設置上找突破,主動對接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培育新興、新生農科專業,服務引領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增強人才培養與未來農業契合度
暑假結束,浙江農林大學“新農科求真實驗班”學生劉揚和同學們剛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回來。在為期一個月的國際訪學中,除了語言和專業學習外,他們還參觀了加拿大現代化農場和林場,進行了先進機械的操作和培訓。
今年是浙江農林大學開設新農科的第二年。“新農科求真實驗班”每年招收25人,與新文科、新工科“求真實驗班”一共涵蓋35個學校優勢特色學科專業。
“以前學植物保護的學生,不會接觸到動物專業的課程,但是,我們會學習農科的主要基礎課,同時強化了外語、數學、物理等課程學習,整個培養方案都貫穿著寬厚基礎、差異教育、融通國際的理念”。劉揚和同學們將在大二下學期,在農學、林學、園藝、植物保護、動物科學、動物醫學、茶學、森林保護任選一門作為專業。
與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一樣,“融合”也是新農科的關鍵詞。
“新農科必須面向新需求,除了加強通識基礎教育之外,還要做好學科專業知識體系的完善和補充。譬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農林領域中的應用、未來智慧農業新業態等前沿內容,需融入現有人才培養知識體系中來。”浙江農林大學“求真實驗班”負責人孫偉圣坦言,“目前具有多學科背景的教師非常緊缺,新農科建設必須師資先行。”
林萬龍表示,新農科建設必須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既要打牢基礎理論,掌握農林學科核心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產技能,同時傳授給他們生態文明觀和現代經營管理理念,還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心系“三農”,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增強人才培養與未來農業發展的契合度。
(本報記者 陳鵬)
從近日召開的湖北省市場監管工作視頻會議上了解到,2021年,湖北市場秩序治理不斷深化,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該省12315平更多
2022-01-19 14:47:51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放寬外資準入。1月18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國家發展改革委1月更多
2022-01-19 14:23:25昨日,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時代電服,推出換電服務品牌EVOGO及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未來,EVOGO將選擇十個城市首批啟動換電服務,并發布更更多
2022-01-19 13:21:36近日,從廣西南寧市市場監管局獲悉,《南寧橫州市茉莉花保護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南寧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廣更多
2022-01-14 14:50:371月13日,山東省商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濟南召開。會議總結了2021年全省商務工作,分析了當前商務發展形勢,研究部署了2022年工作任務。山更多
2022-01-14 14:03:36離岸貿易是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外貿新業態之一。日前,商務部發布《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在加快發展貿易新業態方更多
2022-01-12 16:57:58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紓困助企,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相關部門出臺并推動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主體培育、金融賦能、轉化運用、優化服務等各方面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更多
2022-01-12 16:12:572021年12月27日,由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場監管總局六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民間更多
2022-01-07 16:52:48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日前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更多
2022-01-07 16:49:50一杯美式原價24元,減去商家對用戶的活動補貼19 3元,平臺技術服務費0 96元和履約服務費3 6元,最終預計收進(非利潤)0 14元2021年12月23日更多
2022-01-07 15: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