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7月22日開市至今,近17個月的時間,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實現了從0到200的轉變。
12月7日, 隨著新致軟件(688590.SH)的上市,科創板迎來第200家上市企業。
這距離今年4月29日科創板上市的第100家公司,中間經歷了不到8個月的時間。有業內人士稱,200家相較100家時期,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行業聚集效應進一步明顯,科創板對龍頭企業的吸引力不斷提高。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目前科創板整體運行平穩,企業發行上市、二級市場交易活躍度等均符合設立之初的預期,并對注冊制全面推廣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同時科創板對中國新經濟、高科技具有引領作用,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于科創板明年的展望,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學術委員付立春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明年高新技術企業赴科創板上市應該仍會比較積極踴躍,不過可能不會如之前那么集中釋放,但科創板的功能會持續發揮,也可以繼續完善升級,如引進國際資本、國際企業等,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科創板還需要更多大品牌、大市值的硬核科技企業作為中流砥柱,形成了集成效應,以更好地引領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科創板誕生不到兩年時間,在制度層面、交易規則等方面還有較大的創新空間。
包容性、多元性進一步拓展
目前已上市的200家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167家)企業選擇第一套上市標準,第二套10家,第三套1家,第四套15家,第五套7家。
科創板包容性進一步有所體現。一是未盈利上市企業達到16家,且不再是生物醫藥的專利,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等行業也有公司“試水”;二是CDR取得“零的突破”,九號公司成為科創板首家發行CDR的上市公司。
截至12月7日,科創板200家公司合計募集資金總額2876.58億元,平均募集資金凈額為14.38元,中位數為8.40億元,最大值為中芯國際532.30億元,最小值為上緯新材1.08億元。除中芯國際外,中國通號的首發融資額也超百億元。
從200家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看來,高度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領域合計占比達55%,分別為65家、45家,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節能環保各有42家、25家和23家。
相較百家上市公司時期,高端裝備領域增加數量最多,增加了25家;生物醫藥領域增加了20家,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增加了18家,節能環保領域增加了14家,新材料領域增加了13家,集成電路行業增加了10家。
“高端醫療設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行業吸引了一批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選擇在科創板上市。”一位資深投行人士稱。
具體來看,集成電路公司從13家增長至23家,形成了聚集效應明顯、產業鏈上下游完備的產業集群;生物醫藥公司從25家增長至45家,涵蓋了生物制藥、化學制藥、體外診斷、醫用材料等領域。
同時,與百家時期相比,中芯國際、君實生物、奇安信等龍頭企業正式登上科創板,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應。
市值上,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2月7日,科創板200家公司合計總市值達3.33萬億元,平均總市值為166.54億元,中位數為76.77億元。其中,總市值超過千億元的有中芯國際、金山辦公、傳音控股3家,分別位列滬市所有上市公司第34位、47位和71位;超過百億市值的公司共有81家。
“科創板發揮著創新引領、高科技領先作用,但科創板目前上市公司體量都還比較小,只有3萬多億元的總市值,還需要更包容、更開放,尤其需要培養更多大品牌、大體量的高科技公司,形成規模效應、集成效應,引領整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董登新稱。
剔除2019年度歸母凈利潤虧損的15家公司后,截至12月7日,剩余的185家科創公司市盈率(LYR)平均數為116倍,中位數為79倍,最大值為圣湘生物1000倍,最小值為中國通號17倍。
科創屬性進一步凸顯
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科創板公司秉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繼續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200家科創板公司平均研發投入占比15.63%(剔除采用第五套指標的公司),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其中近六成公司提高了研發投入強度。
200家上市公司合計擁有發明專利超過1.7萬項,平均每家擁有89項發明專利,中位數為27項。發明專利數量最多的是中芯國際,多達5965個。平均每家公司研發人員數量超過300人,52家公司實際控制人擁有博士學歷。
在科創板由100家企業增加到200家企業期間,上市了一些具有典型技術的企業。比如:7月16日,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國內芯片龍頭、首個“A+H”紅籌科創板企業中芯國際正式登陸科創板;7月20日,國內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的首個獨角獸企業寒武紀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A股“AI芯片第一股”,填補了領域空白。
據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也有部分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之后,關鍵技術獲得突破。
以集成電路領域來看,華潤微利用產業鏈一體化的生產能力及技術資源,其國內首條6英寸商用SiC晶圓生產線正式獲得量產,成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自主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再看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中國通號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我國高鐵、地鐵全套列車控制系統技術的完全自主化和產品的100%國產化,完成了高鐵CTCS-3級列控系統、地鐵CBTC列控系統等軌道交通核心自主技術的重大突破,將軌道交通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從根本上保障了國家鐵路建設和運輸安全。
付立春認為,科創板企業的科技含量、行業地位和未來的科創爆發力等方面,還有可提升的空間。
前三季度業績穩中有升
在2019年度業績同比增長為主流之后,2020年一季度因疫情影響部分公司業績受到影響,二季度業績回升之后,今年前三季度20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總體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收入利潤整體實現雙增長。
今年二季度,科創公司全部復工復產,生產經營重回正軌。剔除10家未披露一季度數據的公司,科創板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587.46億元,環比增長52%,同比增長9%;實現凈利潤88.32億元,環比增長210%,同比增長41%。
其中,九成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較一季度實現增長,五成公司二季度收入環比增速超過50%。一季度收入或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中,有半數公司二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回升勢頭明顯。
科創公司二季度的業績總體優于去年同期,近七成公司二季度收入同比實現增長,超六成公司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
今年前三季度,200家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092.90億元,同比增長15.59%;實現凈利潤248.33億元,同比增長64.15%。其中,176家公司實現盈利;145家公司實現收入增長,9家公司收入翻番;130家公司實現凈利潤增長,三成公司凈利潤增幅在50%以上。
目前也有部分科創板公司已經對全年業績進行了預計,截至12月7日,共有4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業績預告信息,其中,預喜的有15家,預計虧損的也有16家,預減的有5家,5家為不確定。
預喜的15公司中,有4家公司披露了2020年度業績預計數據。其中,奧特維預計,2020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0%以上;蘭劍智能預計,2020年凈利潤約8100萬元~9100萬元,同比增長10.45%~24.08%。
預計2020年度凈利潤減少的公司中,復旦張江和路德環境兩家公司披露了具體的數據預期,前者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21%~47%,后者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0.07%。
預計2020年度凈利潤虧損的公司中,目前僅艾力斯披露了相關數據,該公司預計凈利潤虧損2.87億元~3.69億元,同比增長7.28%~27.87%。
保薦機構應優先推薦下列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更多
2019-03-04 08:26:45近日,科創板正式稿出爐,節奏略超預期。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3家企業披露了關于擬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更多
2019-03-06 09:11:50本報記者 朱寶琛科創板股票交易權限怎么開通?上交所有關負責人3月7日給出了回答:開通方式與港股通基本一致,符合科創板股票適當性條件的更多
2019-03-08 08:28:30每經記者 劉海軍 每經編輯 吳永久3月2日凌晨,歷經一個多月征求意見后,科創板2+6規則終于敲定,進入落地實施階段。科創板無疑是今年股更多
2019-03-08 08:55:39■本報記者 張歆5月6日,又有2家科創板申報企業獲得上交所受理,這意味著受理企業家數已經達到100家。其中,21家處于已受理,79家處于已問更多
2019-05-07 16:32:34九號機器人需加審今年中報并更新材料5月12日19時左右,上交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頁面首現中止審核——九號機器人有限公司的審核狀態變更多
2019-05-13 08:56:37上交所網站5月16日消息,為確保科創板業務有序平穩開展,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定于5月18日組織科創板業更多
2019-05-17 09:31:25■本報記者 杜雨萌結合科創板推進情況,近期將研究出臺科創板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政策措施,明確業績考核等支持政策。5月16日更多
2019-05-17 16:02:41■本報記者 張 歆從第一輪問詢的廣泛了解到第二輪有針對性的刨根問底,甚至請相關申報企業、機構自我評估信披質量,上交所科創板第二輪問更多
2019-05-20 09:30:59本報記者 張 歆 侯捷寧近日,違規改動科創板申報文件的兩位保薦人吃到了科創板首張罰單。5月21日,上交所官網消息顯示,上交所對擅自修更多
2019-05-22 09: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