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麗新
又是一年業績釋放期,兩年前高價買地的房企已經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過去依靠賭土地紅利和人口紅利規模的開發商們,開始“學乖”了。
2019年,房企們不再高喊銷售目標要增長50%以上,目前公布銷售目標的房企,增速多不足30%,甚至包括頭部房企在內的部分開發商已經不再公布銷售目標,因為這個目標要根據市場變化,隨時調整才更“靠譜”。
“2019年,房企更關心回款指標和現金流狀況,在投資布局上則更傾向于回歸一、二線城市。”同策研究院總監張宏偉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行業銷售狀況整體下滑,直至今年三季度這一狀況預計都不會改變,因此目前來看,房企定的銷售目標普遍偏向保守。
《證券日報》記者與多家房企高管交流后獲悉,在銷售規模已經晉級“千億聚樂部”的房企中,頭部房企仍聚焦強化房地產主業,對于不盈利的多元化業務的持續投入則有所收斂;晉升至“千億陣營”的房企則基本放棄了買高價地擴張的模式,轉為“穩中求進”;中小民營房企則多數直接收縮了投資戰線。
“收斂聚焦”強化地產主業
有公開數據顯示,包括萬科在內的TOP3的發展商共獲得13%的市場份額,超過1/8;TOP10的發展商是28%的市場份額,超過1/4;TOP20的市場份額為39%,TOP30為54%,TOP50為64%。
在萬科董事長郁亮看來,這說明頭部的企業越來越重要,50家開發商獲得2/3的市場份額,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而且是重量級選手之間的相互競爭。郁亮認為,住宅全面短缺時代已經結束,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繼續,房地產仍然會維持較大規模。
鑒于此,郁亮提出,2019年萬科要收斂和聚焦,聚焦主航道,鞏固提升基本盤。面對高度的不確定性,2019年萬科應該摒棄一切投機、僥幸心理,跳出路徑依賴和牛市思維。
但對于房地產主業,萬科、恒大和碧桂園等頭部房企還是保持繼續擴張的戰略方向。從今年前兩個月的拿地情況來看,萬科仍拿出了270多億元拿地,且保持了行業第一位。但不得不說,有些房企去年下半年就大幅減少了拿地投資金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克制擴張欲望成為部分千億元量級房企發展的穩定劑。
一組數據可以反映出房企對土地投資的新邏輯。2018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6.5萬億元,較2017年同期下降15.7個百分點。進入2019年,熱點城市整體土地市場依然處于相對低迷狀態中。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18日,全國賣地最多的50大城市合計賣地土地成交金額為5966.9億元,同比減少了20%。其中,35個城市土地出讓溢價率下調。
時間倒回到三年前,2016年至2017年間,恰恰是這些中型房企為了向1000億元、2000億元、3000億元甚至更高銷售規模進發而搶地,全國一度出現數百宗高價地。彼時,地王層出不窮,有的地塊地王紀錄甚至保持不了一天,就被新的地王所取代。
而對于2019年的投資邏輯,多家房企都有自己的準則,但“量入為出”幾乎成為共識。
旭輝控股主席兼執行董事林中日前表示,“我們今年買地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是量入為出,買地金額的多少跟今年實際的銷售和回款是掛鉤的,基本上是上個月回了多少錢,扣掉開支,下個月就可以買多少錢的土地,2019年買地預算應該會少于回款的45%;第二個原則是看買地的機會,地價便宜時多買一點,如果有些地方比較貴了就買少一點。”
另一個銷售規模近2000億元的陽光城執行董事長朱榮斌近期也表示,“確實去年下半年因為市場的下行,我們收縮了很大的投資規模,最后董事會也沒有把拿地作為我們的考核指標。”但他同時表示,在形勢敏感的情況下,陽光城把安全運營放在比較高的位置,“如果土地儲備規模跟公司的去化、開發能力不匹配,加上融資成本又這么高,房價不維持高增長的話,土地儲備大了不見得是好事。”
多元轉型業務投入謹慎
在房地產行業增量市場天花板來臨之際,焦慮之下,近年來開發商們都在忙著去地產化,從“開發商”變成美好生活服務商是轉型方向,因為這意味著可以圍繞地產主業,發展多元化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做“百年老店”。
但轉型并不容易,不管地產+互聯網、地產+文化+旅游、地產+養老模式,還是長租公寓、商業地產運營,甚至干脆脫離地產行業,投資農業、新能源汽車等其他業務板塊,這些產業都需要沉淀資金,短期內盈利空間都是模糊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實際上,根據記者與多位房企高管交流的情況來看,在地產業態布局方面,商業、長租公寓、養老和產業地產等持有運營性資產,目前千億元量級房企幾乎均有布局,只不過投資比例有所不同。比如,長租公寓可能是某些房企的主航道業務,但也可能是另一些千億元量級房企的非重點業務。
總體來看,即使是商業地產,在房企投資預算中,也都是以每年的銷售回款、盈利等多方指標為考核,采取一定比例去投資,謹慎布局擴張。其中,對于創新業務,更是采取試水心態,靈活把握投資動態,一旦勢頭不好,很可能要減少投資預算,甚至叫停。
正如郁亮所說,行業的轉型絕非易事。找到一個和房地產行業體量和賺錢前景都相當的行業,幾乎沒有可能,萬科做物業、物流的時候,發現每平方米賺的錢都是以了幾角、幾分為單位時,大家便覺得無從下手。但“盡管房地產行業還不錯,不代表我們未來還能靠吃這口飯活下去,所以我們必須要做新業務。”
對于新動能業務發展的不平衡,郁亮表示,“如果摸索三年尚未找到成熟的商業模式,業務就應該暫停,因為我們不知道怎么持續下去。”
一句話概括,對于當下的房企發展來說,已經從“進中求穩”變為“穩中求進”。這或許是去杠桿大勢下的被動選擇,也可能是房企真的意識到跑得太快會出問題,不如穩下來修煉內功,比如提升產品力,擴大品牌影響力等動作,畢竟,未來的較量是高手之間的競爭。
過去一周,是房企中報密集發布的一周。包括萬科、中海地產、碧桂園、恒大在內的一線房企和以陽光城、綠城、富力、旭輝為代表的千億軍團均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年報。更多
2018-08-31 11:49:052月11日,綠城中國發布公告稱,截至2019年1月31日止一個月,綠城集團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約37萬平方米,總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67億元。更多
2019-02-12 11:18:37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訊(記者 江楚雅)2019年一月以來,房企陸續公布銷售業績,從公布數據來看,1月樓市開局呈現低迷狀態。百強房企銷售延續更多
2019-02-13 09:11:26本報記者 曹政破紀錄的融資計劃和格外低迷的銷售業績,都是與錢密切相關的數據,揭露了各大房企在2019年初真實的生存狀況。近日,已陸續有更多
2019-02-14 09:04:14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編輯 魏文藝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房地產行業沉浮幾十載,房企規模之爭從未停止。只是近幾年,行業規模爭霸的影響力更多
2019-02-15 09:10:49■本報記者 周瑤 見習記者 吳文婧2019年新春伊始,內地赴港上市房企又將再添新軍。《證券日報》記者獲悉,德信中國已于2月19日完成公開更多
2019-02-22 11:17:18房企拿地主戰場仍聚焦一二線城市□記者 高偉 北京報道3月4日,杭州出讓7宗地塊,成交總價60 16億元。據出讓公告披露,7宗地塊總出讓面積2更多
2019-03-05 09:44:16■本報記者 王麗新截至3月5日,據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滬深兩市共計71家上市房企披露2018年年報業績預告,包更多
2019-03-06 09:20:05近兩日,有京城地產一哥之稱的首開集團與北京房地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房地集團)傳出合并重組消息。有業內人士稱,這意味著千億元量級的國有企更多
2019-03-11 08:54:272019年初至今,多地因城施策微調政策。此外,證監會加快審批節奏,多家房企公司債申請獲批,加上央行全面降準。在此背景下,房地產板塊持續更多
2019-03-19 09: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