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證監會網站披露,公司擬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906.23萬股,發行后總股份不超過7624.90萬股,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
泰坦科技立足于中國的科學服務領域,聚焦于科研創新的“實驗室場景”,主要為科研工作者、分析檢測和質量控制人員提供科研產品及相關配套服務,并以科研試劑、科研儀器及耗材、實驗室建設及科研信息化服務三大產品體系對外實現銷售。
翻閱泰坦科技招股說明書,和訊網發現,公司應收賬款高達2.8億,且規模持續增加,存貨出現滯銷,高達1.6億,科創屬性存爭議。
應收賬款高達2.8億,且規模持續增加
報告期內,公司收入規模持續增加,應收賬款的規模相應增加。報告期內,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12,915.54萬元、17,237.14萬元及28,757.19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9.45%、18.62%和25.14%,占比較高。報告期內,公司主要客戶均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機構和企業研發檢測部門,商業信譽良好,且公司已按照審慎的原則計提了壞賬準備,但若公司未來有大量應收賬款不能及時收回,將形成較大的壞賬損失,從而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存貨出現滯銷,高達1.6億
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11,130.10萬元、13,456.54萬元和16,718.91萬元,占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24.90%、21.08%和18.31%,占比較高。為保證及時響應下游客戶需求,公司根據市場情況積極備貨,因此公司存貨品類較多,數量較大,且倉庫分布較廣,公司的存貨管理難度較高。如果公司存貨管理不佳,導致存貨規模過大,或存貨出現滯銷等情況,則可能降低發行人運營效率,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更換保薦機構
泰坦科技首次申報科創板上市于2019年4月11日獲得受理,9月26日上會,未通過上市委審議,同日被上交所終止審核。
本次泰坦科技的保薦機構由換成了。本次申報的招股書中,此前被上交所著重關注的事項相關表示也進行了修改。其在主營業務中刪去了有關“專業技術集成”的字樣,修改后的主營業務為“為科研工作者、分析檢測和質量控制人員提供科研產品及相關配套服務”;主要產品包括科研試劑、科研儀器及耗材、實驗室建設及科研信息化服務,也刪去了前次招股書中的“相關技術集成服務”。
在核心技術方面,前次招股書中將泰坦科技的核心技術總結為生產類核心技術和技術集成服務類核心技術兩大類。其中技術集成服務類核心技術包括用戶數據采集及分析技術、化合物信息處理技術、智能倉儲物流技術。在本次招股書中,核心技術被重新分為以產品研發為主的產品類技術和以信息系統為核心的平臺類技術,平臺類技術主要包括智能云平臺技術、智慧倉儲物流技術。從具體技術介紹來看,此前的“技術集成服務類”技術和現在的“平臺類業務”大致相近,基本上是針對科研行業的信息化平臺和倉儲物流系統建設的相關技術。
科創屬性存爭議
泰坦科技第一次科創板上市申請在2019年4月11日獲得受理,之后經歷了四輪審核問詢,在2019年9月26日上會但未能通過,主要是因為公司未能準確披露業務模式和業務實質,未能準確披露其核心技術及其先進性和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的情況。
在去年的上會稿中,泰坦科技稱公司的核心技術包括生產類核心技術和技術集成服務類核心技術,其中技術集成服務類核心技術主要包括用戶數據采集及分析技術、化合物信息處理技術、智能倉儲物流技術。
但上市委認為,與一般互聯網企業和物流企業相比,發行人在網絡建設與平臺開發、相關平臺提供產品種類、數量、平臺的瀏覽量情況以及倉儲物流配送方式方面并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泰坦科技將自己定位為“基于自主核心產品的專業技術集成服務商”,以“技術集成”為關鍵字搜索,上會稿里共出現137次,雖然公司反復強調這一主題,但發審委認為泰坦科技未能清晰披露“專業技術集成”的內涵、與通常理解的“技術集成”的差別以及是否屬于一站式網絡銷售的一種方式。 除此之外,報告期內泰坦科技各期主營業務收入中超過93%來自于科研試劑和科研儀器及耗材的產品銷售,其中,報告期內該部分銷售收入中超過50%以上為直接采購第三方品牌產品后直接對外銷售,對自主品牌則主要采取OEM模式(通常指貼牌生產),發審委認為公司未充分說明“專業技術集成”在經營成果中的體現,說的直白一些就是認為泰坦科技的科創屬性不足。
僅僅過去7個月,泰坦科技再次申請上市,從公司的經營角度來說,戰略發生轉變的可能性很低,依然需要面對發審委對于這一問題的質疑,公司只能換一種說辭來呈現,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6月16日,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坦科技)首發申請將上會。泰坦科技擬公開發行不超過1906 23萬股,募集資金5 35億元,將分別用更多
2020-06-16 09: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