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上演“蛇吞象”大戲的中天金融(000540.SZ),其自身造血能力卻在不斷下降。
該公司日前發布的2019年年報及2020年一季報,均顯示其業績在走“下坡路”。2019年,中天金融實現營業收入125.78億元,同比下降11.02%,其中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務營收為109.55億元,同比下降15.47%;實現凈利潤11.08億元,同比下降24.41%。
中天金融在年報中坦言,其未能實現上年度凈利潤計劃目標,原因在于“宏觀經濟形勢、行業和市場環境等因素影響,公司金融類子公司盈利不達預期,延安東路延伸線建設及周邊片區棚戶區城中村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貴鋁電解鋁老工業區改造共享項目等未來重點房地產項目處于開發初期。”
事實上,這已是中天金融業績連續第三年下滑。財報顯示,2016年-2018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194.6億元、157.9億元、141.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9.39億元、20.82億元、14.66億元。
而2020年一季度,該公司主要財務指標同比出現斷崖式下降。報告期內,其實現營業收入25.02億元,同比減少27.52%;凈利潤2.01億元,同比減少78.72%;扣非凈利潤1.82億元,同比減少80.6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6.81億元,同比減少79.52%。
由此可見,疫情等因素對其經營產生較大沖擊,而其2020年年度計劃能否完成,目前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該公司在2019年年報中透露,2020年計劃新開工550萬平方米、計劃全年銷售預算270億元、計劃投資18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近期還出現高管變動。4月6日,中天金融公告稱,公司董事兼執行總裁張智辭職。在公司董事會完成執行總裁聘任工作之前,由公司董事長羅玉平代為履行執行總裁職責。
不過,對于中天金融而言,其最令外界關注的事宜仍是對華夏人壽懸而未決的收購。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曾宣布,擬以310億元購買華夏人壽21%-25%股權。因彼時中天金融約762億元的總資產規模與華夏人壽約4760億元總資產規模相距懸殊,這筆交易被稱之為“蛇吞象”。
迄今為止,近兩年半時間已過,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仍未有實質性進展。盡管收購未果的傳言屢次出現,但該公司多次強調該項收購仍在推進。
針對收購華夏人壽股份一事,中天金融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已依據協議及雙方協商的時間及交易進程支付了定金70億元,已聘請各相關中介機構對此次股權購買事項開展財務顧問、審計、法律及評估等各項工作,并與交易對方達成初步交易方案,尚未形成最終方案。截至2020年4月28日,本次重大股權收購事項仍在推進過程中。
而在今年2月12日,該公司曾發布公告稱,“截至目前,公司及相關各方正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購買事項所涉相關事項進行進一步的協商和論證,并且貴州省貴陽市兩級國有資本擬參與本次重大資產交易事項,具體方案需進一步論證后,報貴州省貴陽市兩級國有資產主管部門審批。”
分析人士認為,不管是繼續推進還是中途退出,收購華夏人壽21%-25%股份,對中天金融而言都存在壓力。
繼續推進意味著中天金融仍需投入200多億元資金,這對于已選擇撤銷相關籌資交易的中天金融而言,資金壓力可想而知。而倘若因自身原因放棄收購,則意味著其將面臨損失70億元定金的風險。
“目前可以判定,出于定金的考慮,中天金融不會主動退出該筆交易。”一位熟悉中天金融的業內人士說。
今年4月,華夏人壽內部發文稱,“受疫情影響,2020年公司經營利潤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鼓勵B類及以上干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期限不超過三年。”此舉引發外界對疫情之下華夏人壽處境的關注。
據媒體援引的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華夏人壽實現保費收入1827.95億元,同比增15.5%;但凈利僅為7.16億元,同比下滑77.16%。
自2017年11月中天金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天金融,000540 SZ)公告稱擬以310億元購買華夏人壽21%-25%股權至今,已有超過兩年的時間,然更多
2020-04-23 09: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