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水武強村民
意外發現了一盒地契
其中還有清代地契
十分罕見!
快來目睹一下“古人”的毛筆字跡
武強縣丁莊村民張俊嶺近日在拆自家舊房時,意外在墻龕內發現了滿滿一盒地契,同族的張廣其立即通知相關領導上報縣文廣旅局。經縣文史專家孫鳳魁、王超清點查看,此次共發現32份地契,其中清代地契十余張。在武強縣境內一次性出現如此數量地契,較為罕見。
此次發現的地契中最早一份為訂立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官契(也稱作紅契,是交過稅并經官府鈐印的),距今已有311年歷史。這32張地契訂立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和民國等不同時期,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完整性。
地契分別書寫在綿紙、宣紙和機制白紙上,因年代久遠,紙頁已經泛黃,但大部分字跡和印章清晰可辨。個別略有破損,但總體比較完好。這些地契記錄著丁莊張氏家族先輩與他人交易土地的情況。
此次發現的地契,絕大多數為官契,白契(也稱草契,就是由民間自行協議,未經稅契和官府鈐印)只有兩份。官契記載張氏家族先輩所買地塊的詳細位置、大小、價格等信息,并蓋有紅色官印,可以看出當時張氏家族的成員對官方驗證等手續很看重,按現在來說,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張廣其說,他曾聽同族老人講起過,張家祖上就非常勤儉,因深得種植訣竅,收入不錯,家族中頗多殷實大戶。張廣其曾祖父張振聲因木工手藝精湛而被選派修建頤和園,做工匠收入也相對較高,家里因此有了更多積蓄。雖然張振聲后來落戶北京,但他也回鄉購置田地,表達著對故土的思戀與熱愛。這些地契能折射出張氏家族當時的經濟實力。民國十九年時,張氏族人將當時全部的地契單據匯總記錄在小折冊中。
文史專家認為,這批地契記錄了土地產權轉移和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是研究中國土地制度和稅賦制度的重要資料,具有重要意義。折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制度關系、權力資源和財富的轉移過程。
伴隨本市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系列文件出臺,北京青年報記者1月3日采訪包括利亞德集團、馭勢科技、升哲科技、因果樹以及科興生物更多
2018-01-08 15: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