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毫米!堪比發絲直徑一半的軍工刀問世,背后蘊藏重大"商機".。。
每次國際經濟出現新的變化,很多人就對中國制造發出質疑的聲音,在一些人心里,中國制造的產品,是低附加值的,占有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得到的只是微薄的產品利潤,只要國際市場風吹草動,中國制造必然會收到沖擊等等。但眼下變化中的國際環境,是不是讓中國制造面臨沖擊?制造業一線的具體運行情況,是不是像一些人擔心的那樣呢?
中國空間站實驗艙推進系統即將進入正樣研制 4000億元大市場正打開大門
上海是長江泥沙沖積形成的平原,地勢平坦,只有西部郊區聳立著幾座低矮的山丘。2018年7月31日,在上海西郊的薛山腳下,中國首個空間站實驗艙推進系統迎來首次試車。今天的試車,是對實驗艙推進系統的首次大考。推進系統通過這些管道噴氣產生動力,它決定實驗艙在太空能否正常“行動”。
空間站實驗艙推進系統首次試車
今天的試驗,推進系統的主要部件均按照上天模式來配置。經過兩個小時的試驗,八道試車程序中,所有的發動機和所有的系統部件,均正常工作,沒有出現任何的故障,試驗的成功,驗證了推進系統的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試車圓滿成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801所副主任設計師金廣明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2019年,中國空間站實驗艙將進入正樣研制階段。它的推進系統,將基本按照今天的設計方案進行生產。為了制造出性能優越的中國空間站,航天科技人員已經默默奮斗了12年。
發動機組件
像這樣空間站實驗艙上的發動機,最少要工作15年,不僅壽命長,還得輕,36個發動機都有重量要求。其中一個發動機組最初設計的時候16公斤,而他們的目標是必須給它減到10公斤。經過多輪迭代以后,金廣明和他的團隊最后做出一個10公斤左右的一個產品,經過后期的試驗驗證,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這次試驗是中國空間站工程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6年前,為了跟上世界領先水平,我國啟動了載人航天工程。工程分三步走。
隨著天宮一號的太空對接實驗完成和天宮二號的發射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全部任務,正在闊步邁入“空間站時代”。2020年前后發射空間站核心艙,2022年發射空間站的實驗艙?,F在金廣明他們的動力系統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現有的空間研究站由美國、俄羅斯等國合作研制,最遲將由2028年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將成為它的接力者,對全人類開放。
今天的 航天已經不再只是科研用途,近年來,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成熟,正在開發廣闊的全球商業航天市場。2017年,中國總計18次火箭發射中商業衛星發射數量總計只有8顆。而從2018年開始,中國憑借成熟的航天技術,拓展了更廣泛的國際商業航天市場。中國發射長征火箭送往太空的22顆衛星中,就有16顆商業、科研衛星,其中包括來自加拿大、烏拉圭、丹麥三個國家的小衛星。
1月19號長征11號的“一箭六星”更是首次實現了全部商業發射。上個月,也就是7月9號11點56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點火升空,“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巴基斯坦的兩顆衛星。
中國火箭發射現場
1999年,長二丙火箭完成“摩托羅拉銥星”發射后,美國開始限制用中國火箭發射含美國零部件的衛星,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服務市場的開拓。這是時隔19年后,長二丙火箭重返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
今年9月,長二丙火箭還將再次執行國際發射服務任務,發射我國和法國合作研制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
商業航天的開發,是一個國家航天技術的領先和各高科技運用的體現,也帶動了一大批新技術的發展,比如激光通訊、量子通信、空間新型動力、空間電源等。
未來幾年,與航天相關的總產值將會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比如正在組網的北斗衛星系統,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衛星導航產業市場規模就有望達4000億元。同時,中國載人航天的快速發展,也正在帶動一大批企業發展。它們在各自領域里的新市場空間,創造著新的工業利潤。
3000倍顯微鏡檢驗鎢金刀 百倍提升產品附加值
在廈門,國家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磨削實驗室里,工程師聶洪波目不轉睛地盯著即將出口的鎢金刀具做銑削試驗。這把刀具看似普通,但卻是制造航天器和大飛機的必備工具,它的研發成功標志著國外長達30年的技術壟斷被打破。
刀具試驗
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級高工 聶洪波:現在做的是一個銑削實驗,用這個三刃的PVD涂層銑刀來做一個銑削試驗,它在這個1900轉的速度下,銑削十米,看它刀刃的磨削程度,來評估這種刀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果。
聶洪波給我們拿出一份收藏于1991年5月31日的公司決定,里面聲明,因為處于試產狀態,51名員工休假一個月。
鎢是一種稀有金屬,它的密度是鐵的3倍,與黃金接近。在鎢中加入鈷,制成的碳化鎢合金,硬度與鉆石相媲美。正因為這樣的特性,它也是航空航天裝備的重要原料。中國控制著全球50%的鎢,然而卻只是資源大國,不是鎢制造強國。當年他們公司雖然擁有鎢礦,但是只能出口低端的鎢精礦換取外匯,連鎢粉都不會加工,而那時候他們出口一噸鎢精礦只有7萬元,但是要進口一噸純鎢粉最高要80萬元。
高品質鎢粉
如何加工出高品質的鎢粉,卻苦于沒有技術,公司也只能以暫時停產來降低成本風險。
但是有18位技術人員,在1991年的那個夏天并沒有休息。他們逐字逐句地翻譯著鎢金制造領域還原爐、氣流分散機等國外設備的基礎性文件。正是這批工程師用自主研發的常規設備一次次反復試驗,2008年、2011年、2014年,他們研發的高性能鎢粉碳化,鎢關鍵技術及離子交換法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困擾中國只能出口鎢礦石初級原料的魔咒被打破,廈門鎢業正式邁開向碳化鎢高級材料出口的步伐,撞開中國中高端鎢制品出口的大門。當時他們這個技術出來以后,產品馬上占到了全國出口量的50%以上。
有了高品質的鎢粉,他們并不滿足,他們還要造出高品質的鎢金刀具。硬質合金號稱工業的“牙齒”。今天,工程師們正在挑戰制作直徑只有0.03毫米的微型刀具,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螺旋刃立銑刀。一種用于航天軍工儀表裝置制造的特殊工具。
刀具生產
采用超細晶硬質合金基體,使其在0.03mm的微小徑刀具上仍然可以加工出優異刃口形狀,同時搭配專用的刀具結構和槽型設計,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項目,最初的試驗都以失敗告終。
廈門金鷺特種合金有限公司 教授級高工 李凌祥:直徑0.03毫米這個刀具,相當于我們頭發絲的一半還不到,它還要開槽,也就是說,它最細的部分大概就是0.015左右,也就是15個微米,幾乎是十來克碳化物堆在一起。
為了攻克0.03毫米螺旋刃立銑刀的難關,李凌祥和他的團隊度過了近一年的不眠之夜。甚至一度覺得國內根本做不出來。
結合幾百次磨削工藝參數的不斷探索,在電子顯微鏡下放大3000倍下,0.03毫米高精度兩刃螺旋立銑刀檢測終于達標。而實現世界級磨削工藝精準控制后,不但給自己的成產成本降低了40%以上,還讓客戶的生產效率提高了30%以上。
有了原材料研發、磨削工藝、工程師們把下一個目標定位在涂層工藝上。超薄、超光滑的高硬度涂層,才能成倍提升合金刀具的切削性能和使用壽命,從而進入高端的合金刀具市場。
一直以來,涂層工藝的核心技術被國外公司掌握和封鎖。但中國的工程師依然在嘗試我國自主研發,堅決啃下這塊科研的硬骨頭。
廈門金鷺特種合金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師 鄒伶俐:我們的一個頭發絲就有50到100個微米,我們這個涂層只有2到3微米,是很薄很薄的,任何的一個小的灰塵,或者雜質都會涂層的品質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像鄒伶俐這樣的工程師反復摸索了十年,才像今天這樣逐漸掌握某些領域的自主研發涂層技術。不可否認在超細晶硬質合金的涂層工藝上,瑞典的什特維克、美國肯納兩巨頭依然領先全球,但中國鎢業的工匠們正在用自己的實力,希望用五到十年的時間,完成從跟隨到超越的歷程。
經過涂層后生產的鎢金刀具源源不斷地用于我國大飛機、戰斗機等航空航天的高端儀器制造,從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只能以每噸7萬元的價格出口鎢礦、每噸12萬元的價格出口鎢粉,現如今,正在以每片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價格出口超細晶硬質合金的刀具。這種深加工后,相當于把最基礎的鎢礦價值提升到每噸600萬元。他們的刀具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美國和歐洲,外部環境變化中,技術優勢給予了企業更寬泛的選擇范圍。對于未來,對于市場的變動,并沒有外界傳言的那樣擔心和憂慮。
【半小時觀察】創新帶來新市場新利潤
俗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工業制造也有一個硬道理,就是唯創新不破。國家這幾年來實施的產業升級轉型,供給側改革,都是在加緊中國制造的技術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科技創新要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生產一線調查,我們也深深感到,中國制造只有跟上世界產業創新的潮流,才能穩固中國經濟運行的基礎,有了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才會有未來,而中國經濟的市場空間才會越來越寬。
春節將至,年味越來越濃,和往年春節期間返鄉置業火熱、餐飲消費旺盛、旅游經濟爆棚、電影市場走俏相比,今年春節顯得尤為特別。不過,在就更多
2021-02-10 08:44:36與往年走親訪友不同,今年春節,網友晴天過得很不一樣。大年初一是在錦江上度過的,從東門碼頭到音樂廣場,他說,第一次在錦江上坐船,這個更多
2021-02-18 08:39:20這個春節,為響應就地過年倡議,很多人把出門遠游變成了發現身邊的美好,本地游、周邊游火了。比如,北京市民在京游旅游人數較2019年同期增更多
2021-02-25 08:44:28